首页 > 考生写作 > 教学计划

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

时间:2025-03-17 11:37:57
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

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

时光在流逝,从不停歇,又将迎来新的工作,新的挑战,请一起努力,写一份计划吧。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,欢迎大家分享。

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

一、学情分析

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班和一年级四班的数学教学。一年级三班有48人,男生和女生都是24人;一年级四班有47人,男生23人,女生24人;两个班共95人。由于是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,每个学生的学前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关系都不相同;学生还存在年龄差异、性格差异、性别差异。同时,学生对进入学校开始班级授课的方式还有待适应。所以,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有以下:

1、规范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(听课习惯、书写习惯、发言习惯)

2、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能力(观察能力、计算能力、思考能力)

3、渗透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(分类思想、对应思想、统计思想)

二、教材分析

(一)数与代数

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

1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

2、初步形成良好的听、说、看、想、做等学习习惯

3、能初步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,会认读写010各数

4、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,初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

第二单元比较

1、通过比较活动,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

2、经历比较事物的过程,逐步提高仔细观察的能力,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

3、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,学会认真思考,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

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加减法(一)(二)

1、通过从现实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的.运算,并用算式解释其实际意义的过程中,理解加减法的含义

2、经历1020不同的表示方法,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,感受十进制位置原理

3、通过计算与交流,体会算法多样化,能正确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

4、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

5、通过比较和整理加减法算式,探索其规律,发展数感

第八单元认识钟表

1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。

2、认识几时、几时半,几时刚过,快到几时。

(二)空间与图形

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

1、在具体的活动中,让学生体验前后、上下、左右的位置与顺序,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2、能确定物体前后、上下、左右的位置与顺序,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

3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

第六单元认识物体

1、对形体的认识顺序是:立体平面立体。

2、通过游戏活动,发展空间观念

(三)统计与概率

第四单元分类

1、联系生活实际,经历分类过程,体会分类的思想和方法。

2、能按照一定的标准,对物体进行整理和分类

3、体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,且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。

第九单元统计

借助有趣、现实的情境,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,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。

(四)综合应用

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

如:

1、大家来锻炼

2、迎新年

(五)整理与复习

整理与复习(一):小结一、二、三单元的内容。

整理与复习(二):小结四、五、六单元的内容。

总复习:总结本期学习的内容:

(包括数与代数、空间与图形、统计与概率)

三、教学思考

1、对一年级的学生,借助实物操作、图形和自然语言进行学习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,教师不应过早的、用统一的、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。

2、对一年级的学生,教师应该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,通过观察、谈话等方式,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愿望、兴趣、和良好习惯。

3、对一年级的学生,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,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,鼓励每个学生动手、动口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。

4、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。

本学期的教学要求是:适应新学期、适应课堂教学、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
四、课时安排

1.生活中的数:9课时 大家来锻炼:1课时

2.比较:4课时 迎新年:1课时

3.加减法(一):18课时 整理与复习(一):2课时

4.分类:2课时 整理与复习(二):3课时

5.位置与顺序:4课时 总复习:4课时

6.认识物体2课时

7.加减法(二):15课时 s单元检测(待定)

8.认识钟表:2课时

9.统计:2课时

说明:课时安排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。

五、本学期课题:

《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》

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

一、教材分析:

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:数一数,比一比,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,认识图形,分类,11~20各数的认识,认识钟表,20以内的进位加法,用数学,数学实践活动。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。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,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,比较多少、长短和高矮,简单的分类,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。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,通过观察、记数、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,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。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,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,加减法学习混合,算法多样。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、形状、大小。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。

二、教学目标:

1、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,会认、会读写0—20的数。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,经历比大小、高矮、、轻重、长短的过程。体验“比”的方法。

2、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,体会加减法的含义,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。

3、结合日常作息时间,学会认读整时、半时、记时方法,体验时间的长短。

4、认识物体的位置、顺序、大小以及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等立体图形,发展学生空间观念,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。

5、学会简单分类、统计,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。

三、教学重难点:

1、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,培养学生的数感,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。

2、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,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 ……此处隐藏23837个字……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,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,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。

2、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。

3、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。

4、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。

六、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

1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,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,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。

2、在课堂教学中,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,而不是一味的难、广。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,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。

3、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,比如动手的作业,少一些呆板的练习。

4、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,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。

七、课时安排

(一)数一数2课时

(二)比一比4课时

(三)1—5的认识和加减法16课时

1、1———5的认识5课时

2、加减法的初步认识8课时

3、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

(四)认识物体和图形6课时

(五)分类4课时

(六)6—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

1、6、7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

2、8、9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

3、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6课时

4、连加、连减、加减混合6课时

整理和复习2课时

实践活动1课时

(七)11—20各数的认识6课时

(八)认识钟表4课时

(九)20以内的进位加法16课时

1、9加几5课时

2、8、7、6加几6课时

3、5、4、3、2加几5课时

整理和复习2课时

实践活动1课时

(十)总复习4课时

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

一、教材分析

根据新课标的要求,从知识技能、解决问题、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。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:准备课,位置,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,认识立体图形,11~20各数的认识,认识钟表,20以内的进位加法,用数学解决问题,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。

(一)知识与技能

1.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,能掌握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,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。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,能比较数的大小,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,能认、读、写0-20各数。

2.了解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:知道个位、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。

3.结合具体情境,了解体会加减法的含义。

4.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,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,能掌握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。

5.认识符号">”、"

6.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等立体图形,能辨认长方形、三角形、正方形、圆等平面图形,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。

7.了解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,结合实际,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。

8.了解认识钟表,会认整时。

9.了解培养学生操作、观察、比较、辩析、整理、概括、语言表达、用数学交流的能力。

(二)解决问题

1.能用0—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。

2.了解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、20以内的进位加法,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。

3.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(在20以内)数量的多少、长短和高矮,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。

4.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,了解体验1时的长短。

5.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,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。

6.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,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、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。

(三)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

1 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。

⑴会看。会看数学书,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。

⑵会听。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,能边听、边想。

⑶会想。能根据一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;会根据数学问题,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⑷会说。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,说得比较完整而简洁。

⑸会用。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。

⑹会做。会做数学作业,书写规范,格式正确,认真细心,能自己出题自己做,能检查。

⑺能讨论。能与同学轻声讨论数学问题。

⑻能合作。能与同学友好合作完成数学游戏、数学活动、进行简单的数学研究。

⑼能评价。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。

2.在合作交流过程中,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,积极思考,争取发言,尊重别人,认真倾听他人发言,有获得成功的体验,增强自信心。

3.养成遵守时间、珍惜时间的'良好美德。

4.爱护学具、文具、数学书、作业本、书包,养成勤学习、有条理、讲究美的好习惯。

5.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,感受用数学的乐趣,与同伴交流的乐趣。

6 受到关心集体、热爱家乡、热爱自然、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,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。

二、教学重点、难点

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。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,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,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。因此,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。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。

除了认数和计算外,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,比较多少、长短和高矮,简单的分类,以及了解认识钟面等。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,但都很重要,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,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
三、学情分析

本学期教学一年级两个教学班。其中一(2)班共38人(男21女17),一(4)班共42人(男25女17)。初入学两班已个性初显:(2)班如山野稚朴天成,勇敢无畏,少约束,法自然,拟严规矩,不压个性,严爱相加;(4)班如园林静美有规,和谐温顺,有礼貌,志上游,拟拓视野,鼓励张扬,放手而爱。

四、方法与措施

1.认真研究《标准》和教科书,改变教学理念,充分利用教材资源,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,使之进入课堂。

2.加强游戏、儿歌、演示、观察与操作,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3.加强听、说、读的分量,创造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。

4.贯穿审题、解题思路训练,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。

5.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。

6.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,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,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
《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